跳至內容

從東南亞到中國,一頭牛要走多少路

在漫長的走私旅途中,活牛可能感染所經之地的病毒,或者一路傳播原本攜帶的病毒。一旦感染,它們要麼死在途中,要麼和病毒一起進入市場。

從東南亞到中國,一頭牛要走多少路
越南高平省的牛市場。攝影:Chris Trinh

【編者按】在大湄公河次區域——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和中國的雲南和廣西——有着一個活躍的「活牛走私網絡」。在這個走私網絡中,緬甸是大部分活牛出發的地方。由於佛教信仰反對屠宰和買賣活牛,以及政府曾限制公衆屠宰活牛或消費牛肉,緬甸成為東南亞活牛存欄量最高的國家。隨着1980年代末緬甸式社會主義模式落幕,一直被當做農耕幫手的活牛,成為衆多走私商品之一,與市場消費需求高於本國牛肉產量的中國和泰國市場互補。

然而,作為活體動物,活牛可能攜帶各種病毒、細菌等病原體。這些疾病很少進入大衆視野,但對養牛戶來說,處理大大小小的牛病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牛病疫情更是幾乎每年都要面對的事。在漫長的走私旅途中,活牛可能感染所經之地的病毒,或者一路傳播原本攜帶的病毒。一旦感染,它們要麼死在途中,要麼和病毒一起進入市場。這些病毒種類繁多,並且存在潛伏期監管盲點。隨着走私網絡的擴大,病毒傳播途徑和範圍都變得更加廣泛了。

大部分活牛的終點在中國西南邊境地區,一旦過境,它們就可能被當作「本地牛」混進任何一個市場。近年來,隨着緬甸局勢動盪和中國邊境管理加強,從東南亞到中國的活牛走私路線變得複雜起來,最終遍及大湄公河次區域每一個國家。

本文深度調查了湄公河地區非法活動交易,由端傳媒與來自緬甸、泰國、越南的記者合作完成,得到了Earth Journalism Network的支持。

2017年9月14日,一頭來自緬甸的死牛漂浮在孟加拉一側的納夫河岸邊。攝:Turjoy Chowdhury/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戰火中的牛

緬甸北部克欽邦,密支那市。自從戰爭逼近城郊,這裏斷網已經超過半年。涉外酒店是少數提供付費網絡的地方,一萬緬幣用一個小時,有時是半個小時。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