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十多年,藝術家Ichimura Misako一直住在東京市中心的一座公園的帳篷裏。她的野宿生活始於世紀初的2003年,在泡沫經濟崩潰後的經濟下行期,野宿者們像雨後春筍般在城市公園和街道裏冒出來。此後一些年裏,日本政府通過各種治理方式,希望讓野宿者們離開公園,找到工作,回到「正常」 的現代生活裏。但Misako始終沒有搬離公園。她不斷抵抗政府干預,反對野宿者因為城市更新項目被驅逐出原本居住的公園。
無家可歸者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字。在中國大陸,這樣的人群被叫做「流浪漢」,並不是一個會出現在主流視野裏的群體。
台灣(香港)讀者更熟悉的稱呼是「流民」或「街友」。我參加過台灣關注無家者議題的組織「芒草心」的一次街友導覽,導遊是一位曾經在台北火車站(街友聚集地)生活多年的街友,在行程中,他帶着團友走了街友的生活路線:領取食物的地點、洗澡的地點、找日結工作的地點、睡覺的地點,還有白天出門工作時,藏家當(主要是睡覺的紙板)的地點。「芒草心」的服務重點是「培力無家者足以自立生活」,在那次導覽中,團友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和健保系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照顧無家者。
如果你遵循既定的經驗,把無家可歸者當做一個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或者將無家者的數量作為衡量社會發達程度的標準。你也許會難以理解Misako的野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