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战火下的文学抉择:乌克兰的去俄化与身份认同重塑(下)

他们又如此热爱普希金,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给他立像。既然如此,她觉得,何不“休息一下”,等战争胜利后,乌克兰人可以再回来思考,生活中到底有没有留给这位诗人的位置。

战火下的文学抉择:乌克兰的去俄化与身份认同重塑(下)
基辅米迦勒修道院门口的阵亡将士纪念墙。摄影:糜绪洋

编按:本作品为“在场 · 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第四季得奖作品。“在场”奖学金始于2021年,致力于在个体与世界的连接处,鼓励全球华语写作者写下非写不可、非你不可的真实故事。“在场”将为作者的写作提案,提供奖金、编辑、发表及出版和衍生IP支持。欢迎追踪FacebookInstagram,或订阅Newsletter关注。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为终篇。

历史在基辅汹汹降临

对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来说,基辅都是其文明的摇篮。还记得俄语系一年级课本上就教过一句格言:“基辅是俄罗斯诸城之母”。可如今,除非你想在最短时间内惹怒一个基辅人,不然在这座乌克兰的都城,千万不要对人说这句话。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