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战火下的文学抉择:乌克兰的去俄化与身份认同重塑(中)

这位200年前的诗人的确是天才,然而当俄罗斯的导弹在敖德萨炸毁了他曾光顾的大教堂,当他曾赞美的黑海上飘满了俄罗斯的水雷,乌克兰人想要知道,他的才华与我们今天所受的苦难有什么关系?

战火下的文学抉择:乌克兰的去俄化与身份认同重塑(中)
哈尔科夫市中心的一家咖啡馆,墙上写着“进来喝杯咖啡”。
编按:本作品为“在场 · 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第四季得奖作品。“在场”奖学金始于2021年,致力于在个体与世界的连接处,鼓励全球华语写作者写下非写不可、非你不可的真实故事。“在场”将为作者的写作提案,提供奖金、编辑、发表及出版和衍生IP支持。欢迎追踪FacebookInstagram,或订阅Newsletter关注。本文分上中下三篇,上周已刊出上篇,最后一篇将在下周末发布。

在乌克兰的两极之间游荡

自从大学被调剂进俄语专业,我和俄罗斯文学结缘已有十六年了。当然,我的求学地不是基辅和哈尔科夫,而是莫斯科与彼得堡。我所在的学术共同体被这场战争分割成了“之前”与“之后”。有师生签名或上街反战,随后开始被当局骚扰;有人逃出国却无所适从,一位老师在脸书上近乎乞讨般地寻找工作机会:“我知道,作为俄罗斯护照持有者,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上吊,但我还有妻子和孩子要养”。有人暗暗支持战争,把发反战贴的我拉黑;某个平时就爱呼喊反西方口号的学者如今成了官媒上的“主权哲学”代表人物。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