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一張 A4 粉色通知單貼上新生和平天橋,台北市政府預告,這座橋齡40年的天橋,將於11月4日展開拆除工程。
這不是這座天橋第一次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82年起,新生和平天橋座落在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與和平東路口。2015年,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曾有意拆除,在市民反彈下,天橋續留。2023年,新工處評估新生和平天橋因地方需求而保留,隔年卻仍將其排入拆除名單。
對地方居民而言,這座天橋除了提供通行的功能外,也讓居民隱然落下對城市的記憶。一座逾40年的天橋,不僅將這裡連結到那裡,也是一座幼時通行的屏障,也讓居民在多雨的台北,提供一處在雨中不被濕溽的處所。
然而,在台灣,拆除天橋行動隱隱成形。截至2024年9月,隸屬北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下稱新工處)公告指出,台北市116座天橋中,已拆除41座人行天橋、現存人行天橋75 座,其中因地方需求續留的20座人行天橋多坐落於國小附近。依據北市府規劃,未來三年還將陸續拆除九座天橋,其中,天橋遮蔽視線、使用率低、結構老舊,都是拆除常見的官方辭令。與之相對的,拆除天橋後的「打開城市」,則成為另個「進步城市」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