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不消費」猶如瘟疫蔓延,中國餐飲「窮鬼」生意還能做多久?

李興也清楚促銷只能吸引短期消費,長遠來看,每個人都只能期待中國經濟慢慢走出泥潭。

「不消費」猶如瘟疫蔓延,中國餐飲「窮鬼」生意還能做多久?
2024年2月12日,中國深圳一家餐廳裡的顧客。攝:Gilles Sabrie/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北京朝陽區工人體育館附近的一家有露台的餐吧,只有零星三四個客人:一名附近的居民,他是常客,一桌兩個女人在談論些什麼,其他的台面仍在等待夜深後可能到來的食客。 以往這個時候,10月的下旬,儘管北京的風已經帶著些寒意,街上的一些行人穿起了棉服,但餐吧的生意仍是一片欣榮,在夜色裡,露天餐吧的星星燈下,大家圍爐暢談,飲著一杯接著一杯的酒。

「很不好做,你會明顯感覺客流量少了很多。」 餐吧的老闆李興說。 2021年,他盤下了這個店面,月租六萬元,超過150平方米,將此作為除住宅外自己的另一個據點。 那個時候,雖在疫情防控期間,李興仍能感到一種熱氣騰騰,夜晚剛剛降臨時,人們在他店裡開始第一場小酌,等到夜更深了,再去馬路對面的酒吧續攤兒,開始深夜的第二場娛樂。

那時候店裡的人氣,只能成為李興記憶的一部分了。 疫情結束後中國經濟陷入通縮,前三年受到重創的餐飲業,原本寄望於生活正常化後的「觸底反彈」,卻沒想到被壓抑的消費不僅沒有隨著日常的復甦復興,反而自2023年開始陷入了更持久的衰退。

雪上加霜的是,和中國大陸其他一線城市一樣,北京還在漸漸失去青年人——一座城市最主要的消費群體。 如果按照寬泛的年齡組劃分,把15-59歲定義為青年人口,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估算,2023年北京的青年人口相較於疫情前的2019年至少減少了128萬,這一數字相當於北京同年齡段總人口的8%(2023年為1428.5萬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