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業大亨到電視名人,從當選到落選美國總統,這次特朗普(川普,Donald Trump)再度的當選,使他成為美國史上第二位任期不連續的美國總統,上一位是民主黨的第22、24任(1893-1897)總統克里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而相隔131年相似的劇本再次重演,原因也都與美國經濟狀況有關聯。更巧合的是,克里夫蘭的下一任總統共和黨籍的麥金里(William McKinley)正是以高關稅政策贏得大選,他跟特朗普都一致認為關稅能夠拯救美國經濟,並保護美國工業。而當時美國經濟也的確在麥金里執政時期快速增長,增添支持者對特朗普的期待。
向19世紀末的總統學習經濟智慧的特朗普,第三次競選總統更顯得駕輕就熟,掌握選舉議題關鍵,更擅長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說服選民他才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即便拜登(Joe Biden)於今年7月21日宣布退選,賀錦麗(Kamala Harris)出人意料的迅速集結反川、恐川力量,並且在第一次辯論後取得民調領先優勢。但是特朗普並沒有因此被打的節節敗退。反而時間一拉長,賀錦麗無法趁勝追擊,發言趨向保守而謹慎,讓選民感覺她只是在打安全牌,而沒有勇氣與魄力解決美國最深沉的困境。不論是美國製造業的流失,非法移民的濫用福利,還是物價不斷上漲的痛苦,都不見她提出深得人心的作法。
賀錦麗律師出身,一路擔任州檢察總長、當選參議員一屆就獲得奧巴馬(歐巴馬,Barack Obama)的推薦而當了拜登的副總統,這種看似人生勝利組的經歷,自然反應在她的形式風格上——保守而謹慎,既然民調已經領先,何以要大膽進擊?
而歷經落選、槍擊與民調翻轉的特朗普則不同,仍然一派自信,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選戰,說服選民美國糟透了,而他是唯一能挽救大局的人。按照蓋洛普9月16至28日的民調列出本次選舉最受註冊選民關注的五大議題,依序是:經濟(90%)、美國民主(85%)、國家安全與恐怖主義、(83%)、高等法院法官人選(79%)以及移民(72%),即可知道何以特朗普要提出關稅救經濟的口號,除最吸睛外也最符合其形象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