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本文为香港民间研究团体、“本土研究社”所撰,原文发于该团体Facebook,端传媒获授权转载。
近年社会对施政报告的注意力急剧减低,这与施政质素下降和施政重点改变不无关系。 过往市民会关注施政报告“有咩益到我”(对我有什么好处),现在大多会反问施政报告“仲有咩关我事”(还关我什么事? )。 会讨论报告内容的人,不少则将施政报告建议当笑话讨论,如鼓励的士车队提供阿拉伯文资讯以吸引中东游客,将劏房改名“简朴房”当处理了劏房问题,这些建议旋即获各大报章报道和论坛讨论,网民亦制作恶搞图片讪笑。
这种转变其中一个原因,是近年的施政报告已经失去了以香港为本展望将来的功能,令市民已失去期待。 以往市民最关心的发展经济措施,今天亦觉得难以进入讨论。 以今次施政报告为例,几乎所有经济措施都是以不明所以的“概念”包装:低空经济、留学经济、赛马经济、发展大量数不清的XXYY中心等,对整体经济得益仍留于纸上,与十多二十年前的施政报告的相关部份,有天渊之别。 经济政策论述已将近完全脱离发展本土经济改善民生,对最严峻的零售业处境几乎零着墨,难怪市民失去兴趣。
回归基本步,施政报告本身应可发挥为政府检讨过去工作、为来年整体策略定位、给予市民前景和希望、改革社会问题的作用。 香港现正面对近数十年最艰难的困境,亦因而产生了很多急需处理的关键社会/经济问题,本应但没有在这份施政报告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