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3月下旬,位於台北百貨美食街的寶林茶室發生餐廳食物集體中毒事件,總計造成6人死亡,34人送醫救治。這起震驚台灣的食安事件,起因於餐點中出現罕見毒素「邦克列酸」。然而,目前為止,對於邦克列酸如何被顧客吃下肚,依舊是一團迷霧。
就在寶林茶室案爆發後,接連多家餐飲業者也陸續遭通報食安問題,包含多家大型連鎖的知名餐廳。據衛福部食藥署統計,今年台灣第一季的食物中毒案量達446件,直逼以往全年度案量,種種跡象則將矛頭指向餐飲缺工大潮。
實際上,台灣餐飲業無論規模等級,皆出現程度不一的缺工困境,不僅令台灣的外食變貴、外食變難,更讓外食變危險。而這一切又是怎麼開始的?
希元在20歲那一年踏進廚房,至今已有14年餐飲工作資歷。今年,她卻感覺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她說,此刻身在餐飲業內的感受是:「整個產業正在一起業力引爆。」
她曾做過廚房最基層的洗碗、切菜工,後來以積蓄大膽創業,在百貨美食街經營連鎖餐廳的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但採訪這天,已經是「老闆身份」的她卻穿上與當年同樣油膩膩的圍裙,在美食街餐廳內場炒菜盛飯——原因是找不到人上班。
餐飲業在台灣,曾被視為創業門檻最低的行業之一,原因是開一間小吃店、飲料店,不必考取廚師執照,只要「營業登記」就能開業大吉。在少子化發威以前,領著最低時薪的學生零工族也能輕鬆撐起餐飲業所需的巨大勞動力。不少手頭有些餘裕的人都思考過,無論創業或是加盟,要不要乾脆開個餐館、咖啡館,自己當老闆告別社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