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侦查不公开与新闻自由的碰撞:柯文哲案中,检方的“自清”困境

“侦查不公开原则”以及媒体伦理究竟能否贯彻,背后牵扯的是复杂的新闻业与公部门文化的拉扯与共生。

2024年9月5日,台北,柯文哲
2024年9月5日,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涉京華城案,高等法院4日裁定發回更裁,台北檢察院再召開羈押庭,柯文哲早上進入法院。攝:林振東/端傳媒

连月来,由于民众党主席、前台北市长柯文哲,及现任台北市议员应晓薇等知名政商人士涉入京华城案,分别遭到搜索与羁押等强制处分。 此前,遭搜索的柯文哲更是不满批评要执政党说清楚到底掌握什么证据,该党及其支持者也高举“司法迫害”的大旗,认为这是一场政治追杀,让近来台湾政坛及舆论纷扰不休。

来自政治场域的纷争,自然引发不同阵营的支持者在社群网路上激烈辩论,也由于柯文哲作为台湾最大第三势力的领袖,其一系列的风波势必冲击台湾政治版块。 是此,各家媒体争相祭出“独家”报导,由于内容涉及金流细节因而引发轩然大波。 其中,部分政治人物及支持者对此现象严厉批判,指责侦查机关违反“侦查不公开原则”。

然而,台湾媒体与社群网络上对该原则之理解,特别是哪些事项不得公开、哪些应该公开,则众说纷纭。

侦查不公开原则的目的及范围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