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面對增長停滯的「生存危機」,歐洲應否迎接經濟一體化的「帝國時刻」?

為什麼我們再也不能僅僅把增長乏力視為一種歐洲特色的不便來忍受,而必須把它當作一場災難來全力應對?

面對增長停滯的「生存危機」,歐洲應否迎接經濟一體化的「帝國時刻」?
2024年9月10日,德國法蘭克福,上班人士在早上於韋爾海姆車站登上區域氫能列車。攝:Michael Probst/AP/達志影像

「歐盟已經走到了這般地步:如果再不採取行動,它將被迫要麼犧牲福利國家,要麼犧牲生態環境,要麼犧牲其和平與自由。 」9月9日,發表在《經濟學人》雜誌的文章中,歐洲央行前行長、義大利前總理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發出這樣震耳欲聾的的警告。

同日,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在一眾歐盟要員和媒體記者面前,德拉吉介紹了由他領導的團隊題為《歐洲競爭力的未來》的報告。 這份報告受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委託,經過長達一年的研究和撰寫,被視為具有未來五年中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乃至全歐盟經濟政策「綱領」的地位。

報告總結了歐洲經濟長期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包括創新不足、技術落後,缺乏共同的減碳和經濟競爭力策略,以及在經濟安全和能源獨立方面的極度脆弱——後者以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歐洲能源大幅上漲最為顯眼。 報告進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議,從統一歐洲資本市場、協調和放鬆過度政府監管,到對科學研究、綠色產業、國防工業的集體投資,乃至潛在的歐洲共同財政政策,可謂無所不包。

如筆者在評論歐洲議會選舉的文章中所述,剛剛選舉產生的新一屆歐洲議會的政黨版圖已然預示,與上一個任期內產業監管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佔據了決策者絕大部分注意力不同,如何重建和強化歐洲經濟競爭力的議程將登上歐盟政治舞臺的中心。 在馮德萊恩剛剛公佈的新一屆歐委會委員提名名單上,我們也看到了「有益競爭力的轉型」、「繁榮與產業戰略」、「儲蓄與投資聯盟」等等最新熱詞出現在了一眾提名委員的頭銜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