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當「新聞」的界線模糊後,自媒體「取代」傳統媒體了嗎?

對閱聽人來說,接收訊息的管道更多元了,「新聞」的傳統定義卻在其中漸趨模糊。

當「新聞」的界線模糊後,自媒體「取代」傳統媒體了嗎?
范琪斐與她的工作團隊。攝:陳焯煇/端傳媒

「你們平常都透過哪些媒體看國際新聞?」在台灣一所大學校園裡,新聞學系教師向台下學生問道,學生七嘴八舌地答道:「敏迪選讀」、「志祺七七」、「轉角國際」,傳統新聞機構在這堂課中像是披了隱形斗篷不被聞問。

不只新聞系的學生會透過自媒體、新媒體接收新聞。今年5月,台灣國會因審查法案引發朝野衝突,彼時有許多網友「敲碗」知名時事頻道「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製作影片解釋法案爭議始末;7月,台灣憲法法庭召開國會職權修法釋憲案準備程序,台灣數一數二的法律科普自媒體「法律白話文運動」也成為眾多閱聽人敲碗求解析的對象之一。

閱聽人不是不看新聞,而是看新聞的管道從報章雜誌、新聞網站,轉移到社群平台了。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在《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中便指出,台灣閱聽人有39%透過臉書獲取新聞,也有46%的人從 YouTube 獲取新聞。

對閱聽人來說,接收訊息的管道更多元了,「新聞」的傳統定義卻在其中漸趨模糊;「看新聞」本身,可以是意見領袖在社群媒體上發布的一則貼文,也可以是影音平台上的一部影片。閱聽人還是需要新聞,只是,當以反諷惡搞的台灣熱門自媒體「狂新聞」也被觀眾視作新聞之際,他們認知的、需要的,可能不再僅限於傳統新聞機構以及其所產製的「新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