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書摘】《禽流感的哨兵》:「雞死人悲」,共通的維安話語

大規模殺雞曾是中國恢復對香港主權的符號。

【書摘】《禽流感的哨兵》:「雞死人悲」,共通的維安話語
2008年 6月7日,香港,一名身穿防護服的工人在九龍一個街市參與屠宰約 2,700 隻雞。攝:Jerome Favre/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本文摘自左岸文化新書《禽流感的哨兵》,這本書集結人類學者弗雷德裏克.凱克 (Frédéric Keck) 在香港、新加坡和台灣三個哨站進行的多點民族誌調查,揭示人類在漫長的禽畜飼養歷史中,與其他動物間出現了危險的失衡。以及新加坡、港、台各自發展出的應對策略。其核心是以批判的眼光分辨大流行病預警工作裡經常混雜不同的語言,如為了維護多數、優勢者或者人類的安全而犧牲少數、弱勢者以及動物的維安話語。

正如家禽養殖場排籠末端的哨兵雞,香港也被賦予監視禽流感大流行的哨站重任。請回想導論提到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者的一段話:「1970年代香港曾進行流感生態學研究,並扮演著流感哨站的角色;這些研究指出,我們首度有可能在禽鳥層面上為流感預做準備。」在全球層面,香港全境變成禽流感的哨站,這是什麼意思?它如何表達了香港、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關係?為了調查在禽流感大流行的預測活動裡人鳥之間的認同模式,我想在對兩個層面進行類比:哨兵雞、疫苗雞與雞場管理者,以及香港市民、中國鄰居與當地政府。

長沙灣家禽批發市場位於九龍市中心,那裡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2008年12月,我聽說爆發H5N1疫情,便去了長沙灣,拍下一些撲殺活雞的照片。當時在記者的注目下,一萬隻雞被氣體毒死。這些雞來自距黃宜全的養雞場三公里內的另一間養雞場,牠們基於預警措施而遭宰殺。由於附近另一間雞場也必須殺死一萬八千隻雞,加上黃宜全雞場的七萬隻雞,這意味著這場疫情造成十萬隻雞被撲殺。因此,批發市場的撲殺作業只是整個養殖場大規模撲殺作業裡公開的一面。在2001年與2002年的兩次H5N1疫情期間,分別撲殺了120萬與90萬隻雞,這顯示出香港的家禽飼養量有所下降。不過,1997年11月香港首度爆發感染H5N1的人類和鳥類病例時,被殺掉的家禽數目達到130萬到150萬之譜。漁農自然護理署有個公務員小組,負責監督「汰選」作業。該部門主管表示:「這些公務員多數過去都未曾看過活雞。他們得要去學。但現在有些人已經變成汰選專家了。」相較於宰殺,汰選是借自園藝的一種實作,意味著去除生病的部分以提高整體的健康。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