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凌晨,齐邦媛在台逝世,享寿100岁。作为重量级作家、学者,齐邦媛的辞世引发华文各界追思,台湾作家袁琼琼、杨渡、林淇瀁(向阳)、媒体人董成瑜等都在社群平台以文追悼。作家杨照述说齐邦媛对自己的影响,感慨“一直到政治解严,一直到幸存者如齐邦媛,鼓气也无不赌气地终于写出自己的、家族的记忆。”现任台湾总统蔡英文也在专文写道:“谢谢齐邦媛老师,将台湾文学的湛蓝与静美,带到世界,她也永远是台湾文学长河中的粼粼波光。”
而齐邦媛在中国大陆也深具影响,不少读者于今感怀她的文字力量,微信公众号“玖奌杂货铺”直言:“人们悼念齐邦媛,是在悼念一个有骨气的灵魂;人们阅读《巨流河》,是在怀念那一代有骨气的知识分子。”
1924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县的齐邦媛,在战火中国成长,前半生可谓颠沛流离。抗日战争开始,13岁的她随家人迁到汉口,又流亡至贵州;后入武汉大学,师从朱光潜。1947年收到国立台湾大学的聘书,“当时原以为是一个可以继续读书的工作,因在海外而添了些许魅力。两年后,风云变色。”在80岁写下回忆录《巨流河》,齐邦媛用简练语言说尽生命中的关键转折。来台后,她一直从事外文教育,以教学、编纂、著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人。
在被战争及其遗绪割裂的华语世界,为何齐邦媛的文字能超越政治结界、让不同国别不同立场的读者都为之动容?战后流徙的日子已过去那么久,如今我们能从《巨流河》中读到什么?我们访问了不同地域的学者、作家、媒体人,从他们各自的回忆与阅读中,再拼凑出齐邦媛与她身后的漫长时空。
“《巨流河》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们,历史并不是由权力筑成的封闭城墙,而是普通人经验汇成的流动大河。这是在今天和未来不断重读的意义吧。当权力再一次试图修筑城墙,每一个普通人的经验,都能够打开缺口,让历史再次流动如初。”张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