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Expats》劇評:金錢買不來幸福,但可以治病

《Expats》對這些角色身在的城市或文化沒有興趣。它展示了一個極其淺薄的城市印象。

《Expats》劇評:金錢買不來幸福,但可以治病
《Expats》劇照。網上圖片

【編者按】美劇《Expats》講了三名女性的故事;妮可·基德曼飾演 Margaret,因個人創傷而陷入悲痛和猜忌;Saraya Blue 飾演 Hillary,儘管她盡力掩飾,但婚姻開始出現裂痕;柳智英飾演 Mercy,急切想要在香港尋找自我的年輕女性。她與 Margaret 的創傷及 Hillary 的婚姻問題有重要的關聯。這部劇有王子逸導演,疫情期間在香港實地取景,獲得很多關注,也因劇組人員未遵守防疫規定而引發爭議,最後全球上架播放時卻屏蔽了香港。

《Expats》中有一幕被收入了預告片,妮可·基德曼在一家小麵店裏跳舞,背景音樂是 Blondie 樂隊的名曲《Heart of Glass》。雖然我大部分時間只待在九龍和新界,也是在香港生活和工作了近二十年,這些角色看起來對香港根本不了解。我所了解的香港,任何一位白人女性在餐廳裏旁若無人地跳舞和唱歌都會被罵:「收聲死鬼婆!收錢,走撚開!」,這些人活該。

這一場景明顯且尷尬地致敬了王家衛。在第三集中,編導可能生怕我們不知道這是一場致敬,有人在背景對話中提到了王的名字。還好他們是用英文對白在講,至少比較真實。王家衛的大多數電影初時在香港並沒那麼受歡迎,許多西方人情緒洋溢地向我們保證王家衛捕捉到了這座城市的精髓。在香港,包括我在內,很少人願意花兩個小時觀看梁朝偉一言不發地冥想生活的意義,一邊抽完一支香煙。歐美的藝術片觀眾卻為此著迷。

這種所謂的「藝術」,拍得很自大,被捧得也很自大。號稱其中涵蓋著某種被誇大的價值,就覺得觀眾花幾個小時坐在那裡全神貫注地坐著是天經地義,本質上就是一種自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