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書店打工手記:上海是個大商場,我是時薪22塊的兼職店員

大陸書業一手觀察,講究視覺美的新書店愈開愈多,但實體書店因此得到救贖了嗎?

書店打工手記:上海是個大商場,我是時薪22塊的兼職店員
2023年10月28日,人們在上海的書店買書。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按】2023年7月底,河北涿州作為環京津冀圖書出版行業的「庫房重鎮」,因受「杜蘇芮」台風影響,書庫被淹,也再次將實體書店拉入聚光燈下。

據《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有4061家實體書店新開面世,有1573家書店關門,是2019年閉店數量的3倍多。2023年8月31日,上海衡山·和集書店因租約到期而房租太高而閉店。再往前,2021年12月10日,開了22年的上海復旦舊書店因區域整改而閉店;再往疫情之前的2017年底,在上海開了二十年的季風書園閉店,這家書店鼎盛時期曾有8家門店。獨立書店、民營書店的黃金時代,自九十年代到2008年,一去不復返。儘管實體書店銷售碼洋數字這幾年不斷減少,新書店數量卻在逐年增加(《2023年中國實體書店產業鏈、數量及銷售圖書碼洋規模分析》——共研網),2023年1月,蔦屋書店在上海的第三家門店開業。2023年10月28日,上海書城全新開業。這些「最美」書店,是實體書店的未來嗎?洪水早已退去,一些書仍泡在「洪水」中。

本文作者是旅居上海的愛書人,也是文學創作者,他通過手記紀錄了2023年自己在上海書店打工的經歷和見聞。

要在書店打工,必須安裝釘釘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