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底一名民進黨前黨工在社群網站上公開貼文,指自己在黨內工作期間遭到合作導演性騷擾,向主管申訴後卻未能得到妥善處置開始,這波遲來的MeToo浪潮,終於來到台灣且遍地開花。
台灣這波MeToo運動,從政壇出發,席捲了媒體、文化、影視娛樂、再衝擊了社運圈及民間社團等,幾乎無一倖免。這些發聲的男男女女,透過社群網站說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性騷擾、甚至是性侵經歷;從「聽說」到「說」,台灣走了好幾年的時間,因為說出口的成本太高,不僅輿論質疑,就連親近的伴侶、父母也不一定都能做到傾聽,更多的反應是指責。
MeToo的漣漪仍在延續,捲起的巨浪更撲向演藝圈,多名不管是擁有正面、好男人、好父親形象的藝人接連遭淹沒,浪潮底下更是暗流洶湧,等待下一波的來襲。
在至今已長達月餘的MeToo運動中,社群網站彷彿覆蓋上一層抑鬱的低氣壓、對於即將爆發的名單備感焦躁,在這場集體創傷中,人們又該如何集體療傷?而在說出口後,他們經歷了哪些事?他們因此鬆一口氣嗎?面對輿論喧嘩,他們觀察到什麼樣的改變?
端傳媒採訪了六名發聲者,他們各自受到來自政壇、媒體業、公務機關、社運圈及NGO的性騷擾。他們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故事,但在說出口後的日子,面臨了哪些輿論的波瀾、走過哪些忐忑的時刻?面臨眼前信任關係的集體崩壞,台灣社會又該何以為繼?

吳曉樂:說出口後並未感到輕鬆,而是承擔的開始
如果你每次都「算了」,那你就會慢慢死掉。我想,很多人都經歷了那個慢慢死掉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