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阐述一门新兴的“气候生意”:“碳抵销”。这门生意的愿景很美好:像森林这样的天然碳汇吸收的每吨二氧化碳,都可以转化为等量的“碳信用”,供应给想要抵销自身碳排的公司。森林似乎保住了,这些公司也完成了对消费者的“净零”承诺,但实际操作却远远不如说的那么美好。也推荐阅读我们昨天刊出的,关于中国农村碳抵销生意的深度报道:《生态变“钱”:当碳汇仲介来敲门,你会卖空气吗?》
2010年,在连接津巴布韦与赞比亚的界湖卡里巴湖(Kariba)的南侧,一群从欧洲远道而来的技术专家正在附近忙碌著。卡里巴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之一,在赞比西河流域筑坝后形成。1958年,水库首次蓄满水,逐渐成为本地的重要水源。水库周边密布著郁郁葱葱的树林,让这里成为津巴布韦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栖息著众多野生动物。
外来者们此行的目的正是这片森林。他们马不停蹄地穿行在参天大树间,走访本地社区,向居民了解雨林保护的情况。当时,津巴布韦国内的通货膨胀正在不断恶化,纸币大量贬值,旅客只需要花约1.5英镑即可购买一张面值高达一百万亿的本地纸币。临走前,一位团队成员也购买了一万亿津巴布韦元,作为此行的纪念物。
关于这趟发生在13年前的旅程的记录来自碳金融公司South Pole。这是一家年轻的瑞士公司,主要为彼时刚冉冉升起的气候金融市场开发环境资产。当时,项目团队首次到访卡里巴,想要了解当地面临哪些毁林威胁。经济危机之下,在民生凋敝的津巴布韦乡间,村民们只能通过砍树获得收入。但在这家公司看来,森林的存在本身也可以换来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