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数洞”将有趣﹑有用的数据和资料,以易懂又好读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请按此订阅数洞栏目。
阅读时长:1分钟
“热干面又涨价了,为什么我的工资还不涨?”一位网民对湖北武汉热干面整体涨价的新闻回应道。
2023年2月初,有武汉市民发现早餐店的热干面整体涨了0.5至1元,成了6元一份,当地餐饮协会会长回应指是“市场调节行为”,原因一是春节前上调了员工工资,二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热干面并非特例,疫情过后,餐饮涨价的信息便浮现于高涨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接连不断的品牌商提价新闻、与网民出行后在社交媒体的感叹里。
据中国统计局,2023年1月中国大陆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2%,其中北京市食品价格随年涨6.6%,并因此触发其价格补贴机制,宣布对符合条件的30万困难群众发放1月价格临时补贴,每人40元。2月,食品价格在数据上涨幅回落,但如西双版纳(5.7%)、海南(5.3%)等部分地区仍维持高位。
诚然,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大比例上涨与春节等节假日、疫后旅游业的推动不无关联,但季节性上涨外,因原料、人力成本等大范围的餐饮商品提价,也愈发明显。疫后看起来刚刚如常的日子里,涨价的餐饮给了生活当头第一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