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香港剧场人在台湾:粤语,政治,血脉,标签⋯⋯我们怎样moving on?

对台湾人来讲,“我们是外来人,是胡人”,粤语是母语,也是自己作为“异族”所用的语言。

“剧场是会成长的艺术,”黄晓晖记得,第一次接触戏剧是16岁。他在新界围村巷弄长大,顽皮的他曾被称为“问题儿童”,社工却留意到他爱写东西,找他参加社区中心的话剧演出,帮忙编剧,他意外走进表演艺术的世界。后来更选读香港演艺学院,参与不同剧团制作。“每场演出都是不一样的”,晓晖说。剧场令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只存在于特定时间与空间,创作者得到观众回馈后,再做出思考与回应:“所以剧场,其实就是大家一齐慢慢成长的艺术。”

十多年过去,晓晖仍然钟情戏剧,做演员也做导演,又从香港来到台湾。他受了戏剧的启发,也想用戏剧感动别人。2020年来到台湾后,“异乡人”的生活令他觉得只有戏剧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保留语言,并讲好故事。

而一路之上,他又在台湾遇到几位同样来自香港的剧场人,共组“隔离岛剧团”,先后已在台完成四出制作,每出都至少一场广东话场。而其中两出的原创剧本,更分获当年度的台北文学奖、台大文学奖⋯⋯

香港、台湾两地虽然隔海,但剧场界交流自1990年代一直发生。台湾诗人、导演鸿鸿亦是剧场导演与编剧,他观察香港、台湾两地剧场界的交流持续三十余载,而近两三年,确实有更多香港剧场人来台。虽然尚需时日,才能看出这班香港戏剧人对台湾剧场及观众的更清晰的影响,但鸿鸿看来,台湾剧场界是欢迎香港艺术家参与的:“可能我们都觉得有点责任,当香港没办法发出声音的时候,台湾其实要提供这个机会才对。”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