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香港劇場人在台灣:粵語,政治,血脈,標籤⋯⋯我們怎樣moving on?

對台灣人來講,「我們是外來人,是胡人」,粵語是母語,也是自己作為「異族」所用的語言。

「劇場是會成長的藝術,」黃曉暉記得,第一次接觸戲劇是16歲。他在新界圍村巷弄長大,頑皮的他曾被稱為「問題兒童」,社工卻留意到他愛寫東西,找他參加社區中心的話劇演出,幫忙編劇,他意外走進表演藝術的世界。後來更選讀香港演藝學院,參與不同劇團製作。「每場演出都是不一樣的」,曉暉說。劇場令演員與觀眾的交流只存在於特定時間與空間,創作者得到觀眾回饋後,再做出思考與回應:「所以劇場,其實就是大家一齊慢慢成長的藝術。」

十多年過去,曉暉仍然鍾情戲劇,做演員也做導演,又從香港來到台灣。他受了戲劇的啟發,也想用戲劇感動別人。2020年來到台灣後,「異鄉人」的生活令他覺得只有戲劇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保留語言,並講好故事。

而一路之上,他又在台灣遇到幾位同樣來自香港的劇場人,共組「隔離島劇團」,先後已在台完成四齣製作,每齣都至少一場廣東話場。而其中兩齣的原創劇本,更分獲當年度的台北文學獎、台大文學獎⋯⋯

香港、台灣兩地雖然隔海,但劇場界交流自1990年代一直發生。台灣詩人、導演鴻鴻亦是劇場導演與編劇,他觀察香港、台灣兩地劇場界的交流持續三十餘載,而近兩三年,確實有更多香港劇場人來台。雖然尚需時日,才能看出這班香港戲劇人對台灣劇場及觀眾的更清晰的影響,但鴻鴻看來,台灣劇場界是歡迎香港藝術家參與的:「可能我們都覺得有點責任,當香港沒辦法發出聲音的時候,台灣其實要提供這個機會才對。」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