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港府一直緊跟北京政府防疫路線。香港曾經歷逾兩年半的「動態清零」,在中國大陸發生封控抗議潮後,北京政府放寬防疫安排,香港亦跟隨之,即使近日香港錄得單日確診人數屢屢過萬,對外對內的防疫措施亦幾近「壽終正寢」。
2022年初,端傳媒製作「香港疫情大爆發」專題,報導關於香港第五波疫情下受苦市民的困境。中港兩地最快在2023年1月8日通關,端傳媒會刊登通關專題系列報導,一窺中、港、澳三地在通關前後的實況。第一篇以數據及資料回顧過去3年,香港人是如何渡過(或熬過)疫情歲月;此為系列報導第二篇,採訪香港藥房、買藥市民、醫護等,他們向記者訴說着通關前夕種種的擔憂和不安。
在九龍土瓜灣的一所中西藥行,老闆梁海強打開抽屜,裏面有兩三盒為街坊留貨的必理痛。一個中年女人走進店舖,瞄到抽屜,問梁海強:「能給我一盒嗎?」她說,99歲的爸爸在大陸家鄉確診發燒。
梁海強聽罷,從抽屜裏抽出一盒退熱止痛的何濟公散。她欣喜地帶着藥離開,手上的膠袋因20幾盒雙飛人藥水和藥物,顯得重甸甸。「要寄給阿妹,他們在大陸沒有藥了。」
「12月下旬那星期,街坊入來就問必理痛、樂信、幸福(香港較熱門的撲熱息痛藥物品牌)。看眼神就知道,我未等他們開口就說沒貨。」香港12月掀起搶藥潮,梁海強已經賣光大部分必理痛和退燒藥,只勉強為患有長期病的街坊留起零星應急藥物。存貨又少一盒了,他說,「你看,見光即死。」
12月7日,中國政府宣布防疫「新十條」,政策放寬後民眾大量囤購藥物,造成市面缺貨。不少香港藥房老闆遇上客人大手購藥,寄給大陸親友,香港藥物在大陸亦有價有市。搶藥情況被廣泛報導後,不少香港人也因憂慮而囤藥,其中一名受訪的香港人Kate,花近2500港元在網上購買止痛藥、感冒藥,「不是很掌握到1月8日通關之後,香港會發生什麼事。」
新年伊始,行政長官李家超宣布1月8日與大陸的通關安排,首階段通關,落馬洲、文錦渡和深圳灣每日配額共5萬人,須網上申請;其餘4個口岸預料有1萬人。所有人士,不論北上或南下,都須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結果的證明。政府又指,不排除立法限購撲熱息痛藥物。
搶藥潮期間,網上照片流傳有藥房在店外貼上「沒有樂信」、「沒有幸福」的通告。通關日即將來臨,香港人不只擔心一時的藥物供應不足,對醫療系統加重負荷、疫情反覆的憂慮也再度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