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朝庭,人文社會科學網絡社區「文社」發起人,國際政治經濟研究者,座標德國柏林
2019年6月初,中國最高領導人率領高達上千人的龐大代表團訪問俄國,簽署了30份重要文件,尤其是《中俄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聲明》和《中俄加強當代全球戰略穩定聲明》兩份重要聲明,使得中俄接近、聯合甚至結盟抗美的聲調極爲高漲。2021年1月2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接受新華社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採訪時稱「中俄戰略合作沒有止境,沒有禁區,沒有上限」。2022年2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來到北京參加冬奧會開幕式,兩國發表了《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
在這份里程碑似的聲明中,兩國展露了全面合作對抗西方的勢頭,不但在意識形態上共同反對西方壟斷民主標準,而且在地緣政治上「背靠背」地互相支持:北約東擴是普京眼中的頭號威脅,北京力挺莫斯科,首次公開反對北約繼續擴張;而美國的印太戰略讓北京憂心忡忡,於是莫斯科投桃報李,反對美國糾集盟友推行印太戰略;中俄雙方還共同強烈譴責美國、英國和澳洲建立「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觀察家們普遍認爲,中俄之間的戰略協作,讓兩國在西方尤其是美國霸權面前更有底氣。於是,北京冬奧會甫一結束,普京就做出了揮軍侵烏的大動作。
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中國的真實態度和實際立場引人關注。儘管北京的官方表態面面俱到,但實際上更多站在俄羅斯一邊,認爲是美國和北約的進逼挑釁迫使俄羅斯奮起反擊。在中國官媒和受到嚴格控制的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對俄羅斯的同情支持及對美國和北約的譴責。中國還通過向俄羅斯輸送經濟利益來表達戰略支持,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對俄羅斯的進口從2022年2月的60多億美元猛增到2022年5月的約100億美元(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 在2022年9月8日一場學術報告的數據,該報告會名爲《烏克蘭戰爭:中國是贏家?》)。在西方對俄嚴厲經濟制裁的情況下,中國的輸血對維持俄羅斯戰爭機器運轉尤爲重要。2022年9月9日,中國排名第三的領導人、全國人大委員長慄戰書在會見俄羅斯國家杜馬領導人時表示,「中方理解並支持俄羅斯針對烏克蘭問題採取的措施,並從不同方面予以策應」。「策應」一詞可以理解爲通過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進行支持,因此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立場宣示,表明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中並非中立,而是堅定地站在俄羅斯一邊。
由此可見,中國和俄羅斯聯手對抗歐美的態勢越來越明顯。這不但是歐亞大陸(俄中)與跨大西洋體系(歐美)的地緣政治對抗,也是俄羅斯「主權民主」與中國「人民民主」聯手挑戰西方「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競爭。那麼,歷史上有着複雜關係的中俄兩國如何結成了事實上的同盟?中俄聯盟是否有牢固的基礎?具有什麼性質和哪些特徵?本文將回顧中俄歷史上的恩怨情仇,探究中俄聯盟的現狀,以揭示其實質驅動力,並評估其未來走向,從而回答上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