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2)年11月26日,台湾即将举行地方选举,选出新一任的县市首长与议员。在台湾,地方选举也被视为中央执政党的“期中考”:2014和2018年间,前后由国民党和民进党执政的行政团队,都曾因地方选举结果不佳提出总辞。
对台湾的选举竞争而言,哪些因素才是真正重要的?从2020总统大选观察,目前执政的民主进步党得以入主总统府,当年把票投给蔡英文的选民,相对于其他选民(不管是投给谁,或是没投票),有什么样的特色?关于此问题,我们可以从“价值”和“认同”两个层面来看:
以民主进步党所标榜的“价值”观察,当年投给蔡英文的选民,真的更为“民主”且“进步”吗?
台湾的政党竞争建立在“认同”之上,例如2020年蔡英文阵营打出“辣台派”的鲜明口号,作为号召选民的策略。不过台湾选举真的(还)是“台派”与“非台派”间的竞争吗?2020年总统大选,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认同“台湾主体性”的选民就投蔡英文,而“非台派”就不投蔡英文?
笔者利用台湾中央研究院在2020年总统大选后执行的问卷(注1),分析“蔡英文支持者”与“非蔡英文支持者”之间,在各种价值与认同有哪些歧异。当然,每次选举都有不一样的地方,上次支持蔡英文的选民,下次未必也会优先考虑票投民进党,甚至不乏“喜欢蔡英文多过民进党”的选民(反之亦然)。但是,2020的选举情况,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并勾勒民进党选民的样貌。先说结论,本文有以下三个主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