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庭辉的杂货店面积约700呎,售卖过百种香港本地杂货——门口右边的铁架,放了本地蔬菜;食材旁边书架上,摆放抗日老兵的历史书和广东话文学期刊;店舖中间的两个组合柜,放置各种酱料、明信片、香水、护肤品、啤酒......
杂货店位于新界北区上水石湖墟新康街,于2020年10月开业。新康街,俗称水货街,曾是中港矛盾其中一个象征。疫后两年多,这里变了个样子,从前做中港水货客生意的药房、药行(药妆店)陆续倒闭。水货产业链在疫情时期衰落,成了罗庭辉在这里自立门户的契机,主打做本地人生意。
杂货店取名“上水货舖”,揶揄上水变成水货采购集中地。这家店的前身,也是服务水货客为主。“我们赶走了一些我们不想要的东西后,要放甚么进来?”开业前,罗庭辉这样问自己。
这两年间,不少创业者进驻水货区、旅游区,开宗名义做本地人生意,也有商场在疫下转型,改为主攻本地客。他们以香港制造为卖点,重新耕作香港特色,重塑香港价值。
趁市道低迷,乘势推香港特色
9月的一个下午,上水新康街和旁边的新功街,安静得听得到雀鸟叫声,“上水货舖”迎来了一些长辈光顾、聊天。
“起码有个选择,不用每次都买中国大陆的货品,或者不知哪里来的东西。”60岁的关太,每星期都到“上水货舖”一、两次,专门买本地菜、果仁酱和调味料。关太曾在北区当过农夫种过菜,“对香港本地人种的有信心。”
已退休的李太每次来到,都挑新货品来试试,这次她买腐乳味(豆腐乳)饺子,“每间超市卖的东西都差不多,都是那些固有品牌,但这里卖的就不一样。”以前,她会避免到新康街购物,水货货物堆在街上,她进不了店,“但现在就可以。”
时间回到2003年,沙士后,“一签多行”政策带动自由行访港,加上中国大陆的食安和冒牌货问题,间接令中港两地的水货产业链蓬勃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