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鈞,《水果政治學》、《走出島國農業困境》作者)
農業議題永遠不是政治人物思考的核心,然農業成為「問題」,卻往往都是因為政治(或政治人物)而起。遠的不說,今年2月爆發的俄烏戰爭,人們才警覺到,原來因俄軍封鎖烏克蘭港口使得小麥出口受阻,將導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進而引發通貨膨脹危機。
如果烏克蘭離我們太遙遠,那麼這個月初訪台的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除了引爆第四次台海危機外,中共對台系統接連出招,再次禁止台灣生鮮農水產品進口,包含暫停超過2000筆的台灣食品輸中,並以在台灣柑橘類水果「檢出大洋臀紋粉蚧」為由也暫停進口;此外,同遭波及的另有冰鮮白帶魚與凍竹莢魚,而天然砂也遭中國商務部暫停出口台灣。
在中共祭出這一系列制裁手段後,其背後的政治意涵以及對兩岸經濟交流,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以及台灣將如何自處,特別是農業部門要有什麼樣的戰略布局,實有必要深入爬梳與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