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鲁西迪的文学和政治的鲁西迪

在鲁西迪快要退场却又过早地预演的时代里,一场似是迟到乃至无妄的创伤。

1988年9月,已经因《午夜之子》和《羞耻》等小说成名的鲁西迪在英国出版了最新的一部小说作品《撒旦诗篇》。小说继续了他一贯的魔幻现实笔触,围绕着印度穆斯林移民在英国的生活展开。因其中有情节改编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故事,一些宗教团体在小说出版后公开表示抗议,并指责鲁西迪亵渎了宗教经典。

争议在1989年年初到达顶峰: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颁布教令,呼吁全球追杀鲁西迪。这项追杀令颁布后,包括小说的日文、土耳其文译者在内,有多人遭遇袭击,甚至丧生。鲁西迪一度依靠英国警方保护,隐姓埋名生活。直到1998年,时任改革派伊朗总统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承诺伊朗不会鼓励和支持对他的暗杀之后,鲁西迪的个人安全处境才得到了改善。

鲁西迪早年因描写独立前后印度历史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午夜之子》获得布克奖(Booker Prize),从而声名鹊起。但《撒旦诗篇》也让他成为了极富争议的人物。许多支持者认为他的写作代表了文学的独立性和言论与出版的自由;而许多反对者则认为他以西方的视角,不尊重或亵渎了穆斯林群体的宗教情感。发生在纽约的袭击事件,让三十年前的争论和历史场景,又回到了现实前台。

如果把历史时空稍微颠倒一下,那么伊朗前最高领袖、大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和他下令全球追杀的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鲁西迪,也许能够聊到一块儿去。霍梅尼祖上在18世纪移民印度北方,定居在乌尔都语文学圣城勒克瑙,19世纪中后期才回流伊朗。他们一家一度自称“Hindi”——意味着来自印度。而鲁西迪,出生于一个移民印度北方的克什米尔知识分子家庭,家里的母语已是乌尔都语。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