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会按受访者意愿,用ta、她或他作为代名词。
中五生林泽骏在7月19日发布短片,指就读的香港东华三院黄笏南中学在一个半月前以违反仪容规例为由,威胁会剥夺ta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或直接停学,要求ta把盖耳的头发剪去。ta最终就范,但已循平等机会委员会(下称平机会)投诉学校违反性别歧视条例。相关投诉被接纳,将在8月进行调停或调查。
截至7月30日,片段的观看次数超过68万,留言数目近3000,支持者横跨不同年龄层和性别︰有人同样是学生,被发禁煎熬但哑忍,对林泽骏的遭遇感同身受; 有人早已毕业,但想到当年为了符合校规标准,剪了个讨厌的发型,现在仍耿耿于怀。
一下子,这些早被视为约定俗成、不能撼动的规定成为众矢之的——原来,校园性别定型的受害者,不只一个。
“在林同学公开发声之前......我一直都觉得可能香港只得我这样想。最近我才知道,林同学的个案可以引起这样大反应。”就读天水围循道卫理中学的中五生黄永熙说。他束短马尾、两侧头发剪短。原来早在一年多前,他就学校男生发禁的校规向平机会投诉,调查仍在进行阶段;他同时有意提出民事诉讼。
由头发延伸出来的,除了仪容规定,还有学校和社会对性别议题的灵敏度。林泽骏的发声会否掀起一场颠覆性别认知的讨论?这些被视为“不守规矩”的人在捍卫甚么?教育界又该如何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