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千萬別抬頭》:帶著政治諷刺的致命傷,為氣候危機吶喊

這是一齣大膽卻失焦的政治諷刺,也引來了今年奧斯卡提名作品中最兩極化的口碑。

《千萬別抬頭》:帶著政治諷刺的致命傷,為氣候危機吶喊
《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電影劇照。

要選出去年的電影中口碑最具爭議性的一個,那無疑是獲得了包括202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在內三項提名的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截至目前,它已經成為了網飛上播放量第二位的電影,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大量融合了本地政治、社會現狀的反響和討論,但在爛番茄上,它由專業影評人評論生成的新鮮度卻只有55%,甚至受到了許多認同其所表達意識形態的人批評,連獲得最佳影片提名本身也讓一部分人感到意外。而當下極度撕裂、混亂的美國政治,似乎正好是極其適合作為諷刺電影素材的,那麼《千萬別抬頭》究竟分別點明或模糊了其中的哪些部分呢?

01

《千萬別抬頭》的情節並不複雜:兩個科學家偶然測得了一顆小行星的軌道,發現其將在六個月內撞向地球,並造成世界毀滅級別的災難。他們窮盡一切可能途徑,試圖喚起公眾、政府和專業人士的注意並得到解決方案,卻在幾乎每個途徑中都因相關機構和制度的運轉失靈、執掌權力者一心只顧自己的私利而碰壁,最終在幾次鬧劇般的嘗試失敗後只能目睹著行星墜入大氣層和世界末日的降臨。

這個小行星來臨的情境所比喻的對象是非常明確的:氣候變化。電影的主創兩位 Adam McKay(亞當·邁凱/亞當麥奇)和 David Sirota(大偉·斯洛達/大衛·西羅塔)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討論創作一部集中講述氣候變化的電影,並將諷刺元素的所在確定於縮短人們對災難性後果有所意識到真正發生的時間段,主演狄卡比奧/迪卡普里奧/狄卡皮歐更是因長期熱心於提升公眾對氣候危機的意識而參演這部電影。雖然很多觀眾也會由小行星的比喻聯想到 Covid-19、特朗普的「政變」嘗試、國會山騷亂等具備相似發展速度的災難,但電影劇本的創作其實在這些事件發生以前的2019年底就完成了,因為疫情才使拍攝和上映被推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