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斯卡熱門《犬山記》:傳統雄風走到盡頭,就是再也撐不下去的尷尬

對導演來說,「將雄風閹掉」這意象太引人了,要閹掉雄風的最有效方式,正好是引入同志疑雲。

奧斯卡熱門《犬山記》:傳統雄風走到盡頭,就是再也撐不下去的尷尬
《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導演珍甘比茵(Jane Campion)。

新西蘭導演珍甘比茵(Jane Campion,台譯珍·康萍,陸譯,簡·坎皮恩)的新作《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 2021,陸譯《犬之力》)是今屆奧斯卡金像獎奪標大熱門,分別榮獲12項大獎提名,除了競逐最佳電影和最佳編導攝獎項,五位最佳男配角候選人之中,就有兩位來自本片。

珍甘比茵二十八年前憑《鋼琴別戀》(The Piano, 1993,陸譯《鋼琴課》,台譯《鋼琴師和他的情人》)拿過最佳原著劇本金像獎,但始終與金像導演榮銜擦身而過。弔詭的是,她的創作力和作品成績也自《鋼琴別戀》直線下降,事實上,《犬山記》距離她上一部拍攝的劇情片《閃亮的星星》(Bright Star,2009,陸譯《明亮的星》,台譯《璀璨情詩》),也整整十二個年頭了。這些年來,喜愛她的觀眾如我,由不斷期待她新作到不敢看她新作,害怕一次又一次失望,害怕對她的愛被磨蝕淨盡;直至《犬山記》出現,我們終於能夠從中找回她昔日光芒,不無安慰。

作為眾所周知的女性主義導演,珍甘比茵敵視父權文化,視雄風振興者為「犬類」,並不太出意外,不過必須指出,那種散見於其他「政治正確」影片,對父權和雄風的標籤式批判,並不存在於《犬山記》。

復仇,也是成長為男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