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深圳結束全員核酸檢測名義下的「慢生活」、「軟封城」,重新恢復大規模人口流動的日常生活節奏,不少地鐵站也回歸了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滿負荷運轉場景。而在疫情時代,這種日常「擠爆」也成為了熱圖——解封了,深圳人難道就不怕傳染了嗎?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雖然絕大多數病例都在隔離觀察的密接者中發現,但深圳總體的感染數據並沒有隨着封控而明顯下降,在重點社區、重點人群之外仍有散發病例在社區篩查中檢出。也就是說,全城封控結束,「社會面清零」仍然沒有實現,深圳也暫時不再尋求加碼防疫手段。
對深圳來說,作為一個管理超過2000萬人口、GDP超3.5萬億元的超大城市,更是具有政治象徵意義的經濟特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示範區——經濟和防疫兩手都要抓——這幾乎是必然選擇。然而在居民區大量外移的深圳,要選擇抓經濟,就必須要允許大規模、大範圍、高頻率的人口流動,這又和疫情控制的要求相悖。而本身就是流動人口聚集區和非正式經濟中心區域的關內城中村又正好是本輪疫情的集中爆發區域,更是雪上加霜,這還沒算上偷渡、走私之類的「灰色經濟」。
這其實也是近年來超大都市建設的必然結果——在「X小時通勤圈」 推動經濟和生活上一體化,在疫情時代各地卻優先選擇封鎖。基建降低了人口流動難度,而人口真正流動起來以後,卻因防疫政策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