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苦澀的愛情社會學:我們是自由的,可為何還是「愛無能」?

當我們不去認清這些傷痛的制度性來源,然後只在(不是說完全沒有)自身上尋找原因本質上是徒勞無功的。

苦澀的愛情社會學:我們是自由的,可為何還是「愛無能」?
2021年12月29日英格蘭貝克韋爾,數千把被稱為“愛情鎖”的裝飾掛在橫跨懷伊河的威爾橋。 人們為表達愛意或紀念失去的人而掛上多達 10,000 把鎖。

【編按】:本文為聯經出版社兩本新書,《為什麼不愛了》以及《為什麼愛讓人受傷》的推薦書評,從社會學的角度尋找當代愛情之苦的制度及文化原因。若讀者也是一個「傷痕累累的自我」,希望這篇文章能與你一起從窗外審視與修復。

若果說聖誕節及復活節是基督宗教的慶典,那麼說情人節是愛情這門宗教的慶典也不失為過。

伊娃.易洛斯在《消費浪費烏托邦》指出,不像經典社會學家所提倡般「人際關係若要維持其意義就必須遠離『現代資本主義』中的經濟交換領域」,她指出當代親密關係的意義及歡愉是透過在資本主義市場中的消費而獲取。而在這個浪漫意義的建構過程中,將要動用到一個社會中的「工具」來造就浪漫的非日常感,而這工具就是(廣義的)儀式。這些儀式也不是隨時隨地進行都可以的,必須要在一個獨特的象徵「空間」中,儀式才能體現浪漫。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