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聯經出版社兩本新書,《為什麼不愛了》以及《為什麼愛讓人受傷》的推薦書評,從社會學的角度尋找當代愛情之苦的制度及文化原因。若讀者也是一個「傷痕累累的自我」,希望這篇文章能與你一起從窗外審視與修復。
若果說聖誕節及復活節是基督宗教的慶典,那麼說情人節是愛情這門宗教的慶典也不失為過。
伊娃.易洛斯在《消費浪費烏托邦》指出,不像經典社會學家所提倡般「人際關係若要維持其意義就必須遠離『現代資本主義』中的經濟交換領域」,她指出當代親密關係的意義及歡愉是透過在資本主義市場中的消費而獲取。而在這個浪漫意義的建構過程中,將要動用到一個社會中的「工具」來造就浪漫的非日常感,而這工具就是(廣義的)儀式。這些儀式也不是隨時隨地進行都可以的,必須要在一個獨特的象徵「空間」中,儀式才能體現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