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彭麗君:中國「韭菜」的生命政治學

或者,我們可以在更大的全球環境去理解韭菜的中國國民性。

全世界都在研究中國政府的政策和思路。過去二十年,中國的國家機器不斷發展強大,在國內滲透人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外交上「戰狼」和「一帶一路」並驅,世界各地政府和學界都在研究北京的政治籌謀和操作,以及它將如何左右世界的發展。

但究竟中國人在想什麼呢?這恐怕是一個連中央政府都拿捏不准的問題。內地的新聞多是報喜不報憂,民間也不能做大規模的民調,哪怕是國家自己做的社會調查,出來的答案也不能作准,因為人民的自我審查已經進入潛意識,我口不會說我心。一些歷史研究者已經指出,五十年代末由「大躍進」帶來的「大饑荒」悲劇,正是因為國家的宣傳機器太成功,連自己也被騙過去,以為國家主導的大部分計劃都達標,其實很多都是假象,是幹部人民們集體隱瞞的結果。中國式的數據水分,很大程度是奉承文化的產物。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待政權的生存之道,也間接減低權力的自我審查能力。

我不是社會科學家,沒有能力做大型的社會調查,但更重要的是,當遇上這樣一個高壓的社會狀態,我們根本沒有可靠的方法去了解大家的價值判斷,充其量只能觀察當下中國人民的行為。再者,中國有過14億的人口,有追捧華為公主的,也有hocc(何韻詩)的死忠粉絲,兩者的數量可能有很大差距,但如何理解各自代表的情感和韌性?或許,我們要進入今天中國人的政治思想感情,只能在社會的角落位置找一些缺口或間隙,加一點常識、歷史和敏感度去做一些成理的分析。這也是人文學科訓練中責無旁貸的功課。

韭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