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2021年的中國科技企業:擔心美國「資本主義制裁」,更怕中國「社會主義鐵拳」

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管理着一個重倉中國互聯網企業股票的小基金,年初就開始睡不著覺。

從海淀到亦莊

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管理着一個重倉中國互聯網企業股票的小基金,年初就開始睡不着覺。掙扎到了年底,終於還是選擇「忘記交易密碼」出門去歐洲滑雪。但據說向下滑行時,比較容易想到股票,在度假村裏還是會心痛。

對於中國科技企業,準確來說是中國互聯網企業來說,2021都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年份。2020年末市值最大的五家中國科技公司,騰訊今年至今跌了19%,阿里巴巴跌46%,美團跌16%,拼多多跌63%,京東跌10%。如果你像許多券商分析師在今年年初,以及在任何年份都會預測的那樣,「堅持看好科技板塊」,並買入了一個全部由中國互聯網公司股票組成的指數基金(比如這個),那麼你2021年的投資收益大約是負40%。

「哎,你說滴滴為啥要跑到美國上市呢?」在北京,一個滴滴司機這樣問我。我不確定是不是應該和他討論資本市場、估值,以及在美國上市究竟意味着什麼。從東邊的國貿到南邊的亦莊,有不短的車程可以讓我組織思路。雖然我們最終並沒有就資本市場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但我們都注意到了市容頗具郊區感的亦莊人氣在快速上升——這裏是各個半導體「大廠」在中國北方的基地。中國頂級的投資人大多在東三環的國貿商業區辦公。而中國頂級的互聯網企業的北京辦公室往往都在西北的海淀區。在政策指揮棒下,嗅覺敏鋭的投資人(我的那位朋友除外)在過去的一年裏紛紛掉頭,前赴後繼從海淀改為奔向亦莊。

對於中國來說,在三十年前,科技的來源是全球化,手段是模仿,目的是吃飯;三十年後的來源是內循環,手段是「自主創新」,目的則是鬥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