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第一炉香》:败于爱情神话还是道德审判?

在多年代表香港电影、乃至整个华语电影的“制作良心”之后,这次的许鞍华让人失望了吗?

再一次,她被自己挚爱的张爱玲“绊倒”。由许鞍华执导的电影《第一炉香》(Love After Love)于10月22日在大陆上映,计划于11月25日亮相香港银屏。它实在有着全明星式的制作阵容: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由内陆著名作家王安忆编剧,王家卫御用摄影师杜可风掌镜,台湾顶尖录音师杜笃之音效,阪本龙一配乐,和田惠美服装设计,更有大平台阿里影业、和禾影业加以投资……它汇集了亚洲顶尖的制作团队和内陆最雄厚的资本支持。

自80年代以来,张爱玲在大陆文学界地位颇高,电影《第一炉香》因此被寄予很大期望。在中国50-70年代的文学史书写中,张爱玲销声匿迹,但随着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版推出,大陆学界逐渐意识到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无法被忽视的作家,对她的出版、评论和研究在1985年之后渐次增多。90年代,借助港台大众文化的东风,张爱玲被书商发现,迅速填补了刚刚打开、一片空白的大陆通俗文化市场,“张爱玲现象”成为整个九十年代最重要的大众文化现象。

随着时代更移,作为文化符号的张爱玲早已被更青春、更浅近的安妮宝贝、韩寒和郭敬明等人取代,但张爱玲神话始终存在,《第一炉香》的上映也重新激活了大众对张爱玲的关注。

大陆读者在张爱玲身上发现了三十年文学的空白。张的爱情故事为受教育女性们提供了个体化的生命感受,一批传记以《乱世才女张爱玲》《张爱玲的风花雪月》《天才奇女——张爱玲》为名,塑造出一个出身贵族、多才多情、敢爱敢恨的知识女性浪漫形象,这是一种自信、大胆和潇洒个人主义女性。学者许子东则认为,张爱玲将都市生活刻画到极致,她的粉丝多是随市场经济而产生的小资读者。而在九十年代大众文化的历史怀旧热中,张爱玲营造出的旧上海又代表着民国怀旧、摩登氛围……九十年代大陆对张爱玲的热衷本身便是时代的印迹。随着时代更移,作为文化符号的张爱玲早已被更青春、更浅近的安妮宝贝、韩寒和郭敬明等人取代,但张爱玲神话始终存在,《第一炉香》的上映也重新激活了大众对张爱玲的关注。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