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30年碳高峰,2060年碳中和——中國在2020年做出的減碳承諾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能源、便是減少中國經濟對煤炭的依賴。中國會迅速「去煤」嗎?中國應該怎樣「去煤」?而這些承諾,又會體現在中國對外投資的能源項目上嗎?端傳媒推出「去煤的未来?」系列報導,本文是系列第一篇,我們走進了陝西省的兩座煤炭資源重鎮。
作為曾經和現在為經濟發展輸出血脈的礦區,銅川在煤炭資源耗盡後一直不知所措,而產量依舊的大柳塔則有恃無恐,似乎全然在這場能源轉型的討論之外。在以礦區為生的普通人身上,我們也看到,那些宏觀經濟數據的獲益與損耗,那些「改革」與「轉型」,都會直接作用到每一個個體的身上。儘管他們常常只是在灰頭土臉時抱怨一句,「都是命不好」;卻不會再問,是否無論大擴張還是大轉型,就非得以他們的利益為代價?
嗚——,火車拖著上百節空蕩蕩的鐵皮車廂緩緩駛入大柳塔鎮,停在一棟藍色大樓下方,等待裝煤。鐵道縱向穿過這座陝西與內蒙古交界的小鎮,連接起北部煤礦,又沿著「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多條鐵路,抵達中國東部、南部的用電大省。運煤火車也曾這樣轟鳴過被稱為「關中之『腎』」的陜西銅川,不眠不休地穿梭了幾十年。
煤炭,在肆意擴張的年代裏,代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希望。這種可燃的黑色岩石,與下遊的火力發電、鋼鐵、水泥等,為中國經濟騰飛的神話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能,也讓銅川、大柳塔這樣煤資源豐富的地方,從夾在山溝裏的貧困地區,變為財富聚集的工業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