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什么是“芬兰化”?:一个在强权夹缝中求生的北欧小国生存史

“芬兰化”之所以成为现实,恰恰在于无论是芬兰还是苏联,经历大量误判和代价,终于共享了同一套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外交哲学。

什么是“芬兰化”?:一个在强权夹缝中求生的北欧小国生存史
1965 年,芬兰赫尔辛基的三个铁匠雕像。

提起芬兰,大部分人首先映入脑海的都是诺基亚这个(前)手机巨头和5G技术领先者之一。艺术爱好者可能会想到著名作曲家西贝柳斯和芬兰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这个恬静、富裕,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的小国和其他北欧国家一样享受着超高的生活水平与完善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教育。近年上台芬兰的新内阁由很多位年轻女性执掌,更让世界见识到芬兰在两性平等上的领先地位。

如果我们打开一副欧洲北部的地图,就会发现芬兰的地理环境并不那么“得天独厚”。如今的芬兰湾平静且不识战火,然而在俄罗斯帝国扩张的帝国时代和超级大国剑拔弩张的冷战高峰,芬兰的地理位置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芬兰作为现代主权国家的独立史,只有100年。在这之前,他是沙皇俄罗斯帝国内享有特殊宪法地位的大公国,被俄罗斯彻底纳入囊中之前,芬兰地区是瑞典和俄国两大北方强国长期争夺的重镇。瑞典想要插手大陆事务,势必要在波罗的海有落脚点,而想要面向海洋扩张的俄罗斯,直接夺取涅瓦河口的三角洲地区从无到有地建立了新首都圣彼得堡(在苏联时期称作列宁格勒)。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1917年的两次革命让俄罗斯帝国短暂地分崩离析。原俄罗斯的波罗的海省份和乌克兰地区纷纷脱离帝国宣布独立。俄罗斯参与瓜分的波兰也在毕苏斯基元帅的统帅下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身份。虽然红军通过武力“收复”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但是在俄罗斯内战中,芬兰的“白卫军”在德国帮助下打败了亲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建立了并不从属于俄罗斯和苏联的主权国家。

这种领土安排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独立芬兰的国境线距离列宁格勒只有不到40公里。芬兰和其它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一样,可以封锁红海军的波罗的海舰队的行动,并允许第三国通过海路或陆路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在苏联内战中,协约国舰队确实通过芬兰湾实施过对白军的支援。这对被“敌对势力”包围的苏联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地缘政治风险。内战的记忆和对俄罗斯帝国扩张本性的怀疑,同样在芬兰一方滋生了对苏联意图和行为的不信任。但是在整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亟需从内战中恢复并建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苏联领导层不得不接受他们无法控制的现状。1932年,苏联和芬兰签署协议,承认1918年边界线的永久化。

1939年,俄罗斯占领芬兰期间,军队穿过维堡。
1939年,俄罗斯占领芬兰期间,军队穿过维堡。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