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日是台灣疫情三級警戒「微解封」的第一日。自5月15日實施三級警戒以來,「傳統市場群聚人潮是否為防疫破口?」一直都是輿論討論的焦點,隨著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拍賣市場與周邊三大零批市場的疫情升溫,爭議更熾。網路上也可常常可見年輕子女抱怨「為何我從網路上給長輩買了滿冰箱的菜,他們還是堅持要出門去傳統市場?」
台灣露天傳統市場的空間歷史為何?它是否真為防疫之敵?它是否一定要關閉或轉為室內才能符合「乾淨、衛生、進步」的原則?本文作者耙梳了台灣傳統市場的演變歷史,也對疫情下的阿姆斯特丹傳統市場進行田野調查,希望為問題找出新的答案。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肆虐一年多來,經驗與研究顯示,病毒在戶外空間的傳播機率,遠低於在室內密閉空間的傳染,只要能夠維持適當社交距離,在戶外空間進行活動,病毒傳染的風險低於室內活動。以此角度而言,台灣各地的露天傳統市場,理論上是理想並具有韌性的公共購物環境:露天通風的攤位、在地新鮮的蔬果魚肉、攤商與民眾互相扶持的經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