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陈方隅、刘丰佾:从洽买、到货、研发、安全性到施打顺序,一次解释疫苗之乱

政府有责任改进信息沟通,而民众也需要厘清信息,做微小但重要的决定。

陈方隅、刘丰佾:从洽买、到货、研发、安全性到施打顺序,一次解释疫苗之乱
2021年7月3日,台湾台北市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一位医护人员为一名市民接种莫德纳(Moderna)疫苗。

Covid-19肺炎大流行病席卷全球一年多,现在人们把回复正常生活的期望,放在“疫苗”的身上。疫苗不会停止病毒的传播,也无法提供完全的屏障让人们不会确诊,但是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重症及死亡的机率,让人体产生保护力。

台湾从五月进入社区传染阶段以来,媒体及社会舆论对疫苗的讨论,经过好几个阶段,比如从疫苗紧缺、外来疫苗的采买、国产疫苗的进度、紧急授权问题、疫苗外援、疫苗的施打顺序等,总的来说既有科学问题也有政治问题。

目前台湾舆论中关于疫苗的讨论多而细,又混杂了真假信息,对不少不熟悉资讯鉴别的民众来说很是头疼。本篇摘取讨论热度未降温、且还会持续延烧的几个面向来进行梳理,还原事实基本步,结合截稿前的所有最新进展和资讯,希望借助民众对疫苗的核心关注,揭示疫苗背后的各种外交与现实角力,以及疫苗焦虑下民众的心理压力与政策走向。

为便于下文理解,我们先列出文章中将会提到、同时也是现在台湾讨论最多的几种疫苗名字(通常是药厂的名字)和它们的属性。截至目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批准使用的疫苗一共有六种,根据他们运作的原理可分为三大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