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刘绍华:当我们讨论“谁先打疫苗”时,必须先正视结构性暴力

若台湾社会对于“好心肝”诊所替亲近志工施打疫苗一案感到愤怒、要求究责,莫忘了见树后仍要见林。

刘绍华:当我们讨论“谁先打疫苗”时,必须先正视结构性暴力
2021年5月13日台湾新北市,人们在医院设立的疫苗接种中心排队等候。

近日频传的疫苗违规施打事件,引起公愤,指挥中心对不同案例的反应并不一致。无论指挥中心对争议的回应为何,公众舆论的手指头一致指向被视为特权的插队接种者。然而,除了检讨“前台”明显可见的插队乱象,是否能有更为全面性的缜密思考,让疫苗之乱的“后台”政策脉络得以辨视现形?正视问题的根源,也许才是眼前最具急迫性的公共讨论方向。

已被媒体揭露的部分违规接种名单,有人公开道歉、有的沉默不语。例如,知名电商与出版集团PChome董事长詹宏志,便发表了716字声明叙述过程原委与后悔之意:

疫苗已经打在身上,再愧疚也很难还回去……。也希望台湾很快可以取得足够的疫苗,让国人免于恐惧等待之苦。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