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天安门事件后最紧张的中欧关系:新疆问题是否会引发更激烈对抗?

相比对美国有限的反向制裁,中国对欧洲的报复并没有体现出这种克制态度,恐怕是中国不认为欧盟有实力制约自己。

天安门事件后最紧张的中欧关系:新疆问题是否会引发更激烈对抗?
欧盟与中国的一场高级别会议前,工作人员在布置场地。

3月22日,因新疆人权问题刮起的“制裁风暴”将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对立推至新顶点。欧盟、英国、加拿大、美国在同一天宣布对中国官员实施制裁措施,中国政府旋即对欧盟进行报复式制裁回应。上一次这般火药味浓烈的中欧关系还要追溯至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欧盟对中国施加至今仍然奏效的武器禁运令。眼前,绑带的两头被同时拉紧,短期内难见任何一方有松手的可能性。

这番外交戏剧背后有两出潜在主题,一是美国拜登政府致力于重建跨大西洋关系及修补与北约盟邦的关系,采取联合协调行动来反制中国;二是中国在中美阿拉斯加会谈后强化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一套针对国内受众的宣传,通过联想屈辱历史的手段而调动对抗“西方列强”的情绪,高呼中国已经不是120年前的中国。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原则的通过仿佛还在昨日,而在新一轮的博弈中,中国和欧盟都表现出不惧毁掉谈判成果的姿态。欧洲议会取消了一个审议中欧投资协定的会议,表达对中方制裁反应的不可接受。而中国深知德法两国更迫切需要投资协定,针对欧盟进行了加倍制裁还击,意图阻吓欧盟退步。欧盟委员会刚刚营造的中欧关系欢喜氛围,在欧洲议会这里降到冰点,欧盟权力机构及成员国之间碎片化的对华政策再次面临承压测试。

制裁与反制裁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