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因新疆人權問題颳起的「制裁風暴」將中國與西方主要國家的對立推至新頂點。歐盟、英國、加拿大、美國在同一天宣布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措施,中國政府旋即對歐盟進行報復式制裁回應。上一次這般火藥味濃烈的中歐關係還要追溯至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歐盟對中國施加至今仍然奏效的武器禁運令。眼前,綁帶的兩頭被同時拉緊,短期內難見任何一方有鬆手的可能性。
這番外交戲劇背後有兩齣潛在主題,一是美國拜登政府致力於重建跨大西洋關係及修補與北約盟邦的關係,採取聯合協調行動來反制中國;二是中國在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後強化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一套針對國內受眾的宣傳,通過聯想屈辱歷史的手段而調動對抗「西方列強」的情緒,高呼中國已經不是120年前的中國。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原則的通過彷彿還在昨日,而在新一輪的博弈中,中國和歐盟都表現出不懼毀掉談判成果的姿態。歐洲議會取消了一個審議中歐投資協定的會議,表達對中方制裁反應的不可接受。而中國深知德法兩國更迫切需要投資協定,針對歐盟進行了加倍制裁還擊,意圖阻嚇歐盟退步。歐盟委員會剛剛營造的中歐關係歡喜氛圍,在歐洲議會這裏降到冰點,歐盟權力機構及成員國之間碎片化的對華政策再次面臨承壓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