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記者手記:一場風暴之後,我們該怎麼看台灣鳳梨(與其他)?

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讓台灣持平地看見自己真正的面貌,而非只以脈絡相異的他者作為參照系。

記者手記:一場風暴之後,我們該怎麼看台灣鳳梨(與其他)?
2021年3月4日,台灣南投縣的一個配送中心,農民從卡車上卸下收穫的鳳梨。

2021年,二月的最後一週,「農」這個字以兩次不同的面貌出現在台灣人的面前。一次,是因為知名農村紀錄片《無米樂》主角「崑濱伯」過世;另一次,則是在崑濱伯喪後一週,因為中國大陸片面宣布禁止台灣鳳梨進口,造成產地譁然,「鳳梨 / 菠蘿」轉瞬成為兩岸熱議關鍵字。

崑濱伯,本名黃崑濱,因2005年的農村紀錄片《無米樂》,成為全台灣知名度最高的農民之一,生前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在紀錄片當中,他以一句「做田就是坐禪,無米也快樂」,不但奠定了全片主題,看似一點也不科學的「無米也快樂」哲學,打動了萬千觀眾,創下八百萬票房奇蹟。在影片當中,農民因WTO即將開放進口稻米,一句「末代稻農」自我解嘲,更成為「農」字在台灣關鍵反轉的其中一個起點。

十六年後,崑濱伯過世的消息傳來,我模糊想起當年看完電影的感受。崑濱伯與其他農民生動熟悉的氣口、人的生命與四時節氣緊緊貼合的感覺,至今仍讓人心情震動。我出生於1985年,長於台灣經濟起飛的90年代,在進入大學以前,農業便是黃昏產業的代名詞,必定會隨著崑濱伯這樣的「末代稻農」(影片中崑濱嫂語)凋零,從未想過這個趨勢會有翻轉的可能。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