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什麼是「華語語系」: 從港臺、滿洲、跨太平洋看華語世界的去殖民與流變

「香港人在台灣生活,很容易被問你的中文講得好不好?這個中文指什麼?因為在香港很多人講粵語,那麼他們指的就是普通話。」

什麼是「華語語系」: 從港臺、滿洲、跨太平洋看華語世界的去殖民與流變
香港的八十年代,交通繁忙的街道上掛滿了中文招牌。

【編者按】本文內容來自「時差 in-betweenness」播客第九期,端傳媒獲授權發布該期節目文字版。

隨著clubhouse的走紅,我們重新遇到了很多如何指代華人、華語、中文、「兩岸三地」的問題,也見證了很多跨越語言和政治邊境的討論。

這一期的「時差 in-betweenness」播客討論了「華語語系」的概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與亞洲語言文化系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座教授史書美(Shih Shu-mei)最早提出「華語語系」(Sinophone studies)的概念,強調這個概念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中國領土之外的華語社群和文化以及中國內部那些被強迫(或是自願)學習及使用普通話的少數民族社群和文化」,這些語言社群的形成大多涉及了三個有時交錯或重疊的歷史過程:大陸殖民、定居殖民和移民/遷徙([im]migration)。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