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就算疫情结束了,等待你的新香港什么样?8处香港景观的改变或消失

香港的未来也许继续富有,更可能动辄以大型建设来展示雄心壮志,不过却会错过建立更丰富、前瞻与精彩社会的机会。

就算疫情结束了,等待你的新香港什么样?8处香港景观的改变或消失
皇都戏院大厦向英皇道的一面,可见“蝉迷董卓”巨型浮雕,以及屋顶的抛物线型桁架。

经历了2019社会运动及2020起肆虐至今的疫情,多少人觉得“香港”变了一个样子?这感受不仅是失业率数字、空置店舖数量和待租却留白的照片带来,也归因于最近两年消失愈加频繁的香港经典建筑,以及急遽改头换面的城市空间设施。试想若2021年环球疫情缓和,游客再返香港,会觉得此城与昔日相比有何转变?我们整理了如下8处异动,包括城市景观的改变,及大众熟识但终被拆除的经典地标性建筑。“旧”香港,“新”香港,存在于这些变动背后的,是何种城市管治思维,欠缺历史观的政策又会造成什么后果?

01 栏杆:安全城市得要多安全?

走在当下香港市区,路人或许会发觉街道两旁的不锈钢栏杆虽跟以前一样,现在却用了更难让人拆下的方法来重新装上。一直以来,对城市空间和设计敏感的人,很易察觉香港栏杆之多、设计之严格及单调。香港路政署不仅就街上不同用途的栏杆制定了既定的款式,建筑物规例亦有严格要求,例如防护栏障不应低于1.1米、任何空隙或孔洞的尺寸不应大于100毫米等,而且为防人攀越,栏障中多用直条分间而非横杆。

而2019年持续多月的社会运动令许多栏杆遭到拆除。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曾于2019年10月的跨部门记者会上表示,计有约42000米路旁栏杆在社会运动期间遭到拆除,其长度与马拉松相等。对于街道没了栏杆这件事,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等作为城市规划、发展及管治核心的非牟利机构“创建香港”,曾于2019年7月去信香港运输署,阐述无栏杆的行人路令街道更安全和畅达,因行人更易横过马路及离开路面。运输署署长则回复称,会就交通状况与环境,检讨栏杆之必要和类型,不过事成前,会促请路政署重装遭拆除的栏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