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李耀泰:去年此时连侬墙上,一万笔“香港之声”说了什么?

于此时此刻,回看去年此时的连侬墙,摸索真心而幽微的“香港之声”。

李耀泰:去年此时连侬墙上,一万笔“香港之声”说了什么?
大埔墟火车站行人隧道的连侬墙。

因为在香港工作的缘故(编按:作者李耀泰为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原籍台湾),在去年七月时台大社会系的刘仲恩教授建议我搜集连侬墙上的文字便利贴资料,为这场运动和历史留下一些时代的纪录。一开始的出发点,纯粹是想要了解人们在连侬墙上说了些什么。

然而在拍摄便利贴的过程中,我发现到连侬墙上影像(海报、列印图像宣传品、手绘创作等等)的比例不下于单纯的文字便利贴,夹杂文字和各式影像让连侬墙犹如一个艺术展场。尽管既有研究已经指出连侬墙作为一个公共场域,墙上的文宣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情绪类型(正向的激励动员以及表达不满的负面情绪),但至今似乎还没有任何研究或报导,对于连侬墙上的文字和影像内容及其在这场运动中所分别扮演的角色,进行较有系统性的梳理。

为了弥补这样子的缺失,也为了更进一步探究这些历史资料的时代意义,从2019年7月到今年4月,我和我的研究助理在不同时间到香港十八区的连侬墙拍摄下文字和影像档案,并且对于所拍摄的资料进行分类和编码。因为人力资源的限制,我们无法规律性地在每一区定期拍摄,也因为连侬墙不时经历破坏,抗争者会反覆张贴资料,所以我们的资料应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此研究最后整理了关于便利贴上的文字资料(共10,000笔)以及影像图档(共2,076张)。编码以及分析结果显示,文字和影像传递不同的讯息、且动员不同的情感,两者在运动过程中扮演着非常不同但又互补的角色。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