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歌單:黑人音樂中從來不缺席的社運呼號,就如同他們從未遠離的痛苦

近期非裔美國人的平權呼聲蔓延到文藝界,其實譴責與訴求從未在他們的音樂之中缺席。

歌單:黑人音樂中從來不缺席的社運呼號,就如同他們從未遠離的痛苦
2017年6月3日,Childish Gambino在紐約的一場演出。

George Floyd 遭警員跪頸致死的事件引發了一連串社會運動及文化範疇的響應,激起了又一輪激烈的平權運動。唱片廠牌 Republic Records 宣布不再使用 Urban Music 一詞,這個詞長久以來被用以描述具備當代氣質的一種音樂融合風格,從七十年代中期起吸收節奏藍調,騷靈,拉丁,雷鬼等元素,電台為了塑造出一個更具商業營銷潛力的名字,動用了 Urban 這個相當曖昧的字眼。Urban 從八十年代起,變成了一種稱呼非裔美國人的隱晦指代。近年來一直有學者和評論家呼籲取消,但未有成效,趁著這一波運動熱潮,唱片公司開始提出這樣的口號,是否能成功還屬未知,卻抓住了一個相當引人關注的契機。

但我們無法指責政治議題在音樂層面的介入,幾乎由非裔美國人全力搭建起的流行音樂基礎,本身就與非裔人群政治與社會地位密不可分。中文世界近四十年向聽眾介紹所謂的黑人音樂,最早由非洲人帶入北美,被奴役的非洲人生活和娛樂都受到規管,音樂是他們逃避現實發洩情緒的少數有效方式,由口頭傳唱開始,這些音樂的形式和內容將非裔社群連結在一起,從這些根源出發,慢慢演變出藍調,福音,民謠,爵士,騷靈等多種類型。無論從南北戰爭的年代,到上世紀美國的大蕭條,再到六十年代轟烈的平權運動,源自非裔美國人文化根基的流行音樂都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早年被稱為 Black Music,譯介為黑人音樂進入中文語境。幾乎每一位非裔音樂人都創作過涉及平權和種族問題的歌曲,幾乎每一個年代都有這樣的作品風靡全世界。我們嘗試在有限的篇幅內,為大家推薦遍佈於各個年代的歌,也淺述悅耳的旋律和律動的節拍下,這些音樂所包含的憤怒,無奈和悲涼。

Nina Simone - To Be Young Gifted and Black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