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彭丽君:民众的“现身”——香港如何在帝国博弈间寻找城市自主

这本书的焦点虽然是雨伞运动,但书中提出关于香港的问题,不但没有过期,背后的困局与引申的对峙却越来越难以拆解。

彭丽君:民众的“现身”——香港如何在帝国博弈间寻找城市自主
2014年11月18日香港金钟,一个女人走在金钟示威者占领的马路上。

收到“《端传媒》X 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栏目编辑约稿,希望我可以介绍一下自己新近出版的雨伞运动著作(Pang Laikwan, 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20).)。我的写作初衷很简单:2014年的我,很想理清雨伞运动是什么,结果写了四年也写得含混结巴,却因为身在越来越无章和郁闷的香港社会中,觉得这种写作很沮丧,还是要告一个段落。书稿送审后,收到三位匿名评审的评语,总的来说都很正面鼓舞。但其中一位评者问道:已经出版关于雨伞运动的学术讨论何其多,这本书是否已经明日黄花?

我记得曾跟研究生说过,学术一定要滞后,否则没法超前。作为老师,我当然可以讲得铿锵;但作为一位学术生产者,在疾如旋踵的学术潮流当中,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步伐和能力研究自己关心的问题,其实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工作。

“民众”当然是民主的主角,主角出场了,故事才刚开始。但对于这个主角,我最有兴趣的不是她是谁,而是其不断转变的状态。对于这本书,“出现”才是最重要的概念。

书稿送审是2018年中,出版是2020年初,对美国大学出版社而言,速度已经很快。可是,这段期间,香港社会“来回地狱又折返人间”了几次,中间我也不断问自己,这本书究竟意义何在。到了今天再看这本书,我又不得不自我安慰地说,学术的滞后原来真的很重要。这本书的焦点虽然是雨伞运动,但书中提出关于香港的问题,不但没有过期,背后的困局与引申的对峙却越来越难以拆解。雨伞运动留下的思考,可能要经过一些岁月的洗礼和参与者的历练,才可以慢慢把握。这本书能消化的其实依然很小,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先不要忘记。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