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葉蔭聰:香港身份新認同——當「香港認同」變成權力意志

身份認同不是用來解釋各種現象,相反,它要「被解釋的」。

葉蔭聰:香港身份新認同——當「香港認同」變成權力意志
2019年12月23日,聲援星火同盟集會期間,示威者在中環舉起旗幟。

【編按】:本文為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葉蔭聰,為其新書《香港身份新認同》撰寫的書介。

幾個星期前,一位BBC記者找我聊天,他認為他的西方媒體同行太膚淺,把香港的街頭抗爭只視為爭取民主自由反專制的運動,沒看到身份認同的運作。他有這種視角,當然跟他自己的身份有關,他是一位在中國大陸長大的華人,當然深深感受到這個位於中國之內及之外的城市裏,「認同」問題正沿著中港之間的某條裂痕撕開;他每隔幾年來香港一次,想必百般滋味在心頭。

身份認同是全世界自稱做文化研究的共同課題,我們系(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的前講座教授墨美姬(Meaghan Morris)曾說過,身份認同不是用來解釋各種現象,相反,它要「被解釋的」。按照她的理解,在如今的香港,把街頭響起的「香港人,加油/反抗/報仇」及「光復香港」的口號,視為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反映,是沒有意義的。相反,我們要理解,這是一種怎樣的認同宣稱(identity claim),關鍵不在「香港」二字的內涵,而是之前及之後的一切——即「加油」、「報仇」及「光復」,這些政治新詞、以及掀起的情緒到底是什麼,如何至今仍讓不少老一輩的人感到不適。

Hong Kong\"s New Identity Politics: Longing for the Local in the Shadow of China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