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豆瓣的「無為而治」,最終也經不起時代的風浪

豆瓣沒變,只是水淹過後,它看起來不一樣了。

豆瓣的「無為而治」,最終也經不起時代的風浪
上海一展覽館內,一名女士正在使用智能手機。

從10月6日到10月20日,豆瓣三個大型小組被封禁,廣播功能被禁半個月。而這個「事故」順帶則凸顯出,這家多年來賺不到錢卻塑造了獨特公眾形象的網站上,用戶們似乎分裂成了截然不同的派系,一派同情站方,擔心失去這個「精神角落」;另一派則喊打喊殺,希望將豆瓣變成一個愛國輿論陣地。他們的對立,映射出的是中國大陸青年一代的不同面相。

一個豆瓣,各自表述

在中文互聯網世界中,各個大型網站的用戶群體都有其被認知的「刻板印象」。豆瓣用戶的刻板印象大約就是受過高等教育,在大中城市工作,以讀書、電影、音樂、旅行為主要愛好,性格偏內向,政治觀點偏自由主義的青年人。豆瓣官方在2016年初發布的品牌宣傳片《我們的精神角落》幾乎算是默認了這種印象。

但這種印象對也不對。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